首页 | 中心概况 | 新闻 | 教务管理 | 学术交流 | 招考专栏 | 培训教育 | 师资风采 | 学生活动 | 下载专区 
庆祝建校60周年、建院1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之四
2009年05月15日     (点击: )
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为我校师生做精彩学术报告
5月13日下午,应人文学院之邀,著名文学批评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在图书馆多功能厅为老师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有条件的合作与无条件的反抗——胡适与鲁迅之比较》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洪晓楠主持。出席报告会的还有人文社科学院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学昕教授。

王彬彬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研究,对鲁迅和胡适的其人其文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他针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胡适和鲁迅的比较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他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来普遍存在的“扬鲁抑胡”的倾向。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和文本研读,他认为在对待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问题上,胡适是“有条件的合作”,而鲁迅则是“无条件的反抗”。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了二人对于国民党性质的看法,二人的政治观念、批评对策和国民党政权对二人的底线等一系列问题。首先,胡适、鲁迅二人对国民党政权成立之初的看法就不同。面对国民党成立之初的“清党”,身在国外的胡适表达了理解和支持;身在广州的鲁迅则更多的是惊讶、愤怒和痛恨。其次,他们虽都对国民党政权进行了批评,但是对政治的看法却有本质的不同。胡适是自由主义的政治改良主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来推动国民党政权向民主和自由发展。鲁迅则对一切政治都是怀疑的,他深刻而锋利地批判现实政治,但是开不出积极的政治良方,他认为政治真正变好的前提是国民性的改造。再次,基于各自的政治观念,鲁迅对大量杀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国民党采取了绝对不合作的批判反抗态度,他发扬的是一种充满韧性的战斗精神,希望毁灭这个黑暗的政权,因此国民党对他是否定和打击的。而胡适对国民党批判也是无比尖锐的,称他们根基太坏,不民主,多次当面或者写信直接批评蒋介石。但是,胡适的批评底线是保存国民党,并在保存的情况下发展和改造它,因此国民党对胡适是容忍、接纳和感激的。在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解析中,王教授最终概括出鲁迅是“政治怀疑主义者”,胡适是“政治工具主义者”的结论。
在报告中王教授旁征博引,以史为证,以事实为基础,透视鲁迅和胡适的思想内涵,深度解析了二人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思想,对鲁迅和胡适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引导并启发同学们去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二人。同时王教授充满激情的讲演和诙谐幽默的风格也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校的文学爱好者及人文学院的同学们还就“胡适和鲁迅的思想差别根源”、“当代文学作家的认知”等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了对话和互动。
正值我校建校60周年,人文学院建院10周年之际,王彬彬教授的学术报告开阔了我校师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同时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时,对五四时期的精神先驱胡适和鲁迅的解读和认识,也激励着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在功利与唯美之间》、《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等著作多部。并与董健、丁帆合作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