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新闻 | 教务管理 | 学术交流 | 招考专栏 | 培训教育 | 师资风采 | 学生活动 | 下载专区 
MPA教育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朱立言
2012年05月02日     (点击: )

导读:中国MPA专业学位从1998年开始论证、准备,199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批准设立,至今已经六载。从2001年MPA首届招生,2002年春季入学,也已接近完成一个教育周期,2004年就要有3500名学员毕业。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特别要指出如下三点:

中国MPA专业学位从1998年开始论证、准备,199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批准设立,至今已经六载。从2001年MPA首届招生,2002年春季入学,也已接近完成一个教育周期,2004年就要有3500名学员毕业。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特别要指出如下三点:


首先,在我国MPA诞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党和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和人事部门)如此高度重视,培养单位(包括首批24所试办院校以及二批23所试办院校和有关院校)如此积极投入,社会各界(包括考生所在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如此普遍关注,MPA考生和学员如此踊跃热情,作为一个专业学位来说,都是罕见的。这充分说明了MPA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其次,MPA这个当年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外来名词,如今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转化为中国教育的现实。目前,全国有47所MPA试办高校,共覆盖24个省、市、自治区。MPA在校学员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从科员到厅、局长的各级公务员。中国MPA从无到有,成长壮大,是一个创新和挑战自我的过程。所谓创新,是理论联系实际,融汇多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锻造一个新的专业学位,其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以前不曾有的。所谓挑战自我,是学校自身向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教师自身向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挑战;是MPA学员应考和学习过程中向自我的挑战。

再次,MPA专业学位根据各高校学科优势与特点,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延伸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MPA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已经和正在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经历与搣非典攠的斗争之后,党和政府空前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寻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成为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可以说,中国MPA正是应运而生。作为亲历MPA专业学位发展历程的教育工作者,我要由衷地说:我国教育、人事主管部门在我国设立MPA专业学位,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MPA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十点:


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位,填补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个空白。


MPA专业学位自1924年由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首创,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在国际上与MBA(工商管理)、JM(法律硕士)并列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我国继1990年批准MBA专业学位教育,1995批准JM专业学位教育,到1999年批准MPA专业学位教育,成为我国11个专业学位之一(现在有12个)。这完善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MPA学位本身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MPA专业学位是移植而来,它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如MBA),以培养政府公务员为主。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公务员制度、价值观念,与MPA发源地西方不同。所以,我国MPA教育借鉴美国和西方MPA教育的经验,但不能办成美国或西方的MPA;要吸收我国自古以来政府治理和官吏培养、选拔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必须古为今用。中国MPA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求MPA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MPA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出正确的政治导向、科学的文化知识、精湛的业务技能的有机结合。所以,中国MPA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学员认同的MPA,是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教育奇芭。

三、开拓了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新途径。


MPA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职业背景,学以致用,能力建设,是最适合在职公共管理人员和公务员攻读、深造的学位之一。自MPA专业学位教育启动三年来,全国共有近3万人报考,改变了过去存在的为获学位而盲目报考其他专业,造成所学非所用,教育和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政府把MPA纳入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当代政府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才能胜任。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指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试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在职公务员系统地学习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并结合实践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人事部2001-2005年国家公务员培训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行政管理人才”。

四、促进了高校知识整合,学科与资源的重组。

MPA是一种崭新的学位和教育模式,客观上要求整合知识,实现学科与教育资源的重组。在首批24所MPA试办院校中,据不完全统计,为适应MPA教育需要,有9所院校在原来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学院,如北京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武汉大学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的“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有些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组建了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有些院校如西安交通大学,组建了整合全校资源的MPA教育中心。其他院校也在依托原有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的基础上,调整与完善专业与师资结构。在第二批23所MPA新增院校中,四川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也都组建了公共管理学院。上述47所MPA试办院校都按照MPA教学要求,投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有的院校正在建设公共管理大楼,MPA已催生出丰硕的物质之果。

五、加强了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知识的创新与融合。


中国的MPA教育分布在综合院校、地方院校,以及文、理、工、农、医等具有不同专长和特色的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院校的MPA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政治学、行政学知识和院系为主;另一类以管理学,包括工商管理、科技知识和院系为主。二者各有特色。举办MPA教育,使过去较少甚至从无来往的院校及教师们之间增加了交流的机会,每年仅全国性的工作会议和研讨会就有两次,还有次数不等的小型研讨、相互任课支教等。有些教师说,文、理、工、农、医等院校如此频繁的联系,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壁垒,架起了一座学术交流的立交桥,形成了又一个文化圈。这对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六、沟通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又一联系渠道,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本身就是这一联系的范例:来自政府部门的官员和高等院校的学者们组建一个工作团队,共同工作,指导和推动我国MPA教育的健康发展。在MPA教育刚刚起步之际,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就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共同主办MPA教育研讨会,将政府官员、公共管理部门的专家、高校的学者邀集到一起,共同讨论公共管理的发展对MPA教育的需求。目前,这两个团体的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这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组成也可以反映出来。在MPA的具体施教过程中,国务院部委的部长、局长,地方政府的省长、市长等纷纷到高校授课,相当一批政府官员、公共管理实际部门的专家被聘为MPA兼职教授和导师组成员,参加从MPA入学面试到论文答辩的培养过程。可以说,政府官员、实际部门的专家参与教育,在MPA领域表现是空前的,其规模、广度、深度和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面,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互动对于提升政府自身能力和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极其有益的。

七、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造就着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MPA专业学位同其他硕士学位(包括管理类硕士学位)相比,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MPA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强调面向政府和公共管理的实际,以调查报告、政策评估、项目规划、案例分析等应用型成果为主。培养过程着眼于公共管理实际能力的提高。这些都对全日制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对教师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MPA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有政府管理或公共管理的咨询经历;不仅善于讲课,是出色的“讲手”,而且善于主持研讨和训练,是出色的“主持人”和“教练”。截至到目前,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组织了六期师资培训,请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挪威管理学院、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官员,对MPA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课程与教学、政府运作程序及公务员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受训教师达300多人次。有些院校还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现在,一批适应MPA教学方式的教师正在成长成熟起来,他们当中将涌现出耀眼的“王牌教师”和“明星教师”。


八、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


MPA有如春风化雨,引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关MPA的研究论文、专著、教材、译著,甚至还有入学考试的大纲和辅导教材等,纷纷面世,既满足了MPA教育的需要,又推动着MPA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既有政府背景、又广受学界欢迎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专门开辟了MPA的论坛及专栏,对推动MPA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批出版社,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正致力于建成公共管理出版的重镇。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全国各主要媒体上,都有MPA的声音或身影。MPA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九、MPA对全社会有示范作用,已经成为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模式。

MPA的课程设置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前沿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学方式注重学以致用,把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新知识、技能的掌握结合起来,适合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人事部门积极组织和参与MPA教育,也提升了MPA教育的权威性,扩大了MPA的社会影响。因此,一些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各级政府自觉借鉴MPA教育模式,主办MPA课程培训班,或请MPA试办院校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干部进行MPA相关课程的培训,既有短期培训,也有长期培训,甚至还有分期分批的轮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2002、年2003年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中,有些政府机关明确提出需要“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实际上“公共管理”只是一级学科,学校全日制毕业生中并没有这个专业,这不能不说是MPA的社会影响。

十、MPA正在塑造着一个新的群体———中国MPA群体。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经塑造过众多的群体,如校友的群体、专业的群体;如“老三届”的群体、“77、78级”的群体;再如MBA的群体、JM的群体,等等。如今,一个新的群体———MPA群体,正在崛起。中国MPA:2001级3506人,2002级4225人,2003级正在考录中。他们是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港、澳、台和西藏没有)的公务员和有志于公共管理者,他们是MPA专业学位的学习者,也是MPA专业学位的建设者、创新者,是学校一股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是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支新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岁月中,作为名牌、重点大学MPA专业学位的获得者,他们将是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的专业人才、领导人才;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像各国的MPA教育一样,他们将给MPA带来更大的社会声誉。让MPA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培养造就更多的人才!

关闭窗口